第八百二十章(1/3)
李枭给孙承宗的建议是将奏章留中不发

  对于这种明显带有政治阴谋的奏章,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当没看见。拿回家垫桌脚烧热炕都没关系,就是别拿这东西当回事儿。

  对于这种事情,老的都成精的孙承宗当然知道怎么处理。他来到李枭面前问这个事情,或许只有一个目的。那就是他也想试探一下,李枭现在到底有没有做皇帝的打算。

  大明已经足足有五年没有皇帝了,自崇祯帝开始,朱家皇帝这个说法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国不可一日无君,这句烙印在国人心里的名言,正慢慢的失去效力。

  如果有人现在还说国不可一日无君,马上就会有人出来反驳。现在皇位空悬五年,不也没什么事情

  若是那人还不识相,说什么上苍必降下灾祸之类的鬼话。就会有老人过来,朝他脸上狠狠吐一口唾沫。人后问他多大了,知道不知道二十年前的大明是个什么模样。

 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,鞑子在北边侵略肆无忌惮,朝中魏忠贤诛杀忠臣如同草芥。那时候老百姓吃的是什么观音土,娘娘香。

  孩子吃了不消化,肚子大得像个鼓,脑袋大的像铜锣。每年饿死的人,算都算不过来。河南只要一发大水,灾民们就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的出来逃荒。

  可现在呢一天吃三顿,还都是干的。大帅的辽兵在外面老打胜仗,不可一世的鞑子,全都龟缩在辽东种地放羊。

  睁着眼睛说胡话,你他娘的到底是眼睛瞎了还是心瞎了

  李枭并不担心国内掀起什么政治风浪来,随着一代年青人的逐渐成熟,东林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四书五经之类的玩意没人学,孩子们上学只读两科,语文教授识字,数学教授计算。

  四书五经都没了,心学那种极其艰深的哲学问题就更没人提了。所有的事情,都向务实方向发展。

  能计算自家一年产多少麦子的孩子,远比会吟诗作赋的更加受欢迎。老百姓是最纯粹的一群人,他们只喜欢能给他们带来安逸富足生活的人。太祖皇帝说得好,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。整天想着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人,那他娘的是希特勒。

  东林党现在没有市场,今后更加没有市场。他们是一个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势力和学术派别,李枭要做的就是等他们寿终正寝就好。自己今年才三十三岁,身体状况还不错,有时间等得起。

  顾大中们也知道自己的处境,所以才会拼死出来闹腾一把。如果李枭真把他们砍了,反倒是遂了他们的意思,不管怎么说也算是青史留名。

  老子就不管你,甚至都不抓你。就让你看着,老迈迂腐的东林党,在世人的眼中逐渐腐烂,最后烟消云散。

  至于他们鼓动百姓造反,李枭就更加不信了。

  华夏的百姓是最好的百姓,他们只有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造反。有饭吃,有肉吃,还有酒喝的太平日子,谁脑子抽风了才会去造反。

  没有百姓参与的造反也配称造反说到大天去,也就配称个战乱。

  李枭没有去天津乘船,跟着敖爷一起南下。他要等满爷和另外一个人回来

  李浩虽然年纪小,但也是李家人。这些年行走天下,也算是颇有历练。还是把他调回来,给自己看着这个家。

  满爷的忠诚李枭不怀疑,曹文昭的忠诚他同样不怀疑。孙承宗和张煌言是他的坚定政治盟友,只要这些人在,大明就不会有问题。

  李枭在京城里面足足待了二十多天,密度频繁的召见了许多人。当李浩回来的时候,李枭就知道自己该走了。

  随着最新式服役的十艘铁甲舰加入,大明海军已经有足够多的舰船,用来封锁印度西海岸。

  这些年兴建的造船厂,终于开使发挥效力。随着舰船越来越大,机帆船已经很少在海上漂了。敖沧海一师去印度,乘坐的是五万吨级的货轮。那东西停在码头上,真的跟山一样高,看着就让人心生敬畏。

  李枭需要跟随最后一批战舰,前往锡兰岛。那里如今是大明与印度对峙的大本营,每天都有货轮到达锡兰岛。将山一样高的货物运送到岸,海运的效率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  按照绿珠与章西女王和铁普苏丹的协议,每天都有物资被偷运到印度去。吴三桂已经感觉到压力,因为越来越多的邦国拒绝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