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44 劝善禁恶(1/2)
月末大朝会。蓟王冠冕上殿。必为策封。

  百官肃然。

  “擢升泉州令邴原为昌黎守,治昌黎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兼领蓟王宫舍人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邴原出列跪拜。

  “擢升安次令华歆为朝都守,治险渎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兼领蓟王宫舍人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华歆亦同出列。

  果是北海一龙。

  待二人捧盘入偏殿,更换朝服印绶,正殿面君,入二千石列。

  中书令赵娥,再宣王命“擢升泉州港令袁涣,继为泉州令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港令迁城令,比千石升千石矣。

  稍后,蓟王居高言道“黄金台又出良才,且召来相见。”

  “喏。”

  少顷。便有三人,布衣入殿。

  “庶民,拜见王上。”

  “邢颙,字子昂,河间鄚人。举孝廉,司徒辟,皆不就。徐奕,字季才,东莞人。凉茂,字伯方,山阳昌邑人。”中书令言简意赅,道出三人生平。

  “封邢颙为安次令。秩一千石,‘铜印黑绶’。另赐黄金五百两,铜钱五万,蜀锦五十匹。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

  “封徐奕为昌黎令。秩一千石,‘铜印黑绶’。另赐黄金五百两,铜钱五万,蜀锦五十匹。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

  “封凉茂为险渎令。秩一千石,‘铜印黑绶’。另赐黄金五百两,铜钱五万,蜀锦五十匹。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。”

  “臣,领命。”

  昌黎、险渎二县,皆为郡治。然民生困顿,一贫如洗。为安置乌桓归义侯,蓟王已命奋威校尉韩当,将六县民众,迁居昌黎、险渎二县。大国工匠,正经临渝出关、下海,水陆并进,源源北上。

  蓟王名震天下。原辽东属国民,闻并入蓟国。奔走相告,举国欢庆。蓟国之命,何必见疑。不等奋威校尉韩当,引兵接应。各地民众,已辎重装车,欢天喜地,自行迁徙。

  户户美田一顷,良宅一栋。屉舟、牛马、机关器,不一而足。茅屋破院,有何可惜。

  正因民情如火。蓟王不敢怠慢。直封千石长令。先安置百姓,安抚民情。蓟国二十署寺连动,齐力整治六县。不出数载,足可大兴。

  循例。

  二郡余下四县,三百石长。当出太学坛。

  太学门生,梦寐以求,“三百出仕,二千及冠”。既此。

  凡入太学,出仕前,必为实习生。政务纯熟,各有建树。先前,双博士祭酒服虔,上疏求立“备吏”,便是因此。奈何“入学三载,自升备吏”。利大于弊,蓟王暂行搁置,未纳其言。

  虽束之高阁,然蓟王时有考量。先前已命左右国相,并上计署、门下署、少府等,订立“备吏选拔制”。今日当可一用。

  备吏当出实习生。取其佼佼者,为备吏。换言之,备吏非自行晋升,亦需考核。且备吏所出,不再仅限于太学。五学门生,皆可为备吏。好处不言自喻。所谓“隔行如隔山”,“术业有专攻”。

  故“明主之官物也,任其所长,不任其所短,故事无不成,而功无不立。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。”

  蓟国承汉制。对官吏的考核,早成建制。统称“治吏”。

  是故“明主治吏不治民”。韩非子言下之意,君治吏,吏治民。

  蓟国治吏,首当其冲“上计考”。另有“举谣言”、‘行风俗’、“布公告”、“众评议”。相辅相成。

  政绩高低、百姓风评,一目了然。更加开诚布公,告知于众。群策群力,全民监督。万无一失,自当最好。便有些许出入,亦无关大局。

  治吏,又称“考课”考评、督课。

  考课最优者称“最”。对评定为“最”的各级官吏,先给予重奖,余下再按优劣排次。奖励大体为褒奖(口头)、嘉奖(文书)、增俸、赏金、升职、赐爵、封侯,时有数奖并赏。

  考课较差者称“殿”。对评定为“殿”者追责。时“吏有罪”为“七科谪(注1)”之首。处罚按申诫、鞭杖、罚金、降秩、降职、免官、判刑、抄家、处死、夷族,时亦数罪并罚。

  是故“赏罚所以『劝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