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二十八章 谋划南撤(1/2)
朱泚现在才理解了刘思古让他立刻退兵的良苦用心,得知郭宋已夺取怀州和黎阳城后,朱泚足足把自己关在王帐内一天没露面。将领们急坏了,纷纷找到了军师刘思古。
  “军师,这样下去士气越来越低迷,去劝一劝陛下吧!”众人纷纷央求。
  刘思古安抚众将道:“大家也不要太担心,让陛下冷静一下也未必是坏事,我会去劝他,请大家放心。”
  “军师,我们现在形势很严峻吗?”另一名大将也问出了众人的心声。
  “现在形势确实对我们不利,也可以说比较严峻,但也不至于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只要应对得当,我们还是会正常撤回洛阳。”
  刘思古的安抚让众人稍稍心安,众人又议论一阵,便各自散去了。
  刘思古确实要去见一见朱泚,朱泚可以适当冷落一下,让他反省,但又不能过于不闻不问,使他信心丧尽。
  刘思古来到王帐,众侍卫见军师来了,都精神一振,刘思古低声问道:“他怎么样?”
  侍卫们摇摇头,一名侍卫小声道:“情绪很低沉,一天没进水米了。”
  “好吧!我去劝劝他。”
  刘思古挑开帐帘走进大帐,大帐内铺着厚厚的地毯,朱泚独自一人半躺在一张柔软的虎皮大椅上,望着帐顶发呆。
  朱泚身体肥胖,一躺下来就鼾声大作,但今天他躺了一天也无法入睡,由此可见他的心事之重。
  “朕说过,不要来打扰!”朱泚极为不满道。
  “陛下,是我!”
  “啊!是军师,快快请坐。”
  朱泚挣扎着爬起身,他身体太肥胖,起身十分吃力,这时,两名躲在角落的贴身护卫及时出现,扶起了朱泚。
  “你们去吧!”
  朱泚摆摆手,让护卫退下,两名贴身护卫又隐藏到了角落里。
  “军师,朕简直没脸见你啊!不听你的劝,才导致今天这样被动。”
  刘思古淡淡道:“从古至今,没有几个君主听得进谋士的劝,其实陛下已经不错了,只有孩童才会说什么听什么,陛下也不必太过自责。”
  刘思古的安慰让朱泚心中舒服一点,他又叹口气道:“我就搞不懂,为什么在河北,我们兄弟就争不过郭宋,每战必败,兄弟被赶去辽东,我自己在河北也无立锥之地,这是为什么?”
  “陛下在河北争不过郭宋,是因为郭宋对河北蓄谋已久,策划了很多年,设下了很多陷阱,比如他夺取洺州,明明可以一鼓作气扫掉李武俊,他却把李武俊留下来,把它作为诱饵,调朱滔军队南下,等朱滔吞饵南下,他便率大军端了朱滔的幽州老巢,这个计划他实施了一年后,朱滔不知不觉就上当了。
  其实魏国也是一样,去年他没有大举进攻魏国,也是为了让陛下北上,田绪夺位,这是给所有人的机会,郭宋之所以占优势,无非是的他天时地利人口都具备了。
  “何为天时地利人和?”朱滔又问道。
  “陛下,天时就是田绪杀兄自立,导致魏国内部分裂,这个天时其实陛下也抓住了,甚至比郭宋抓得更及时,但我们的地利与人和比不上郭宋,所以才有今天的被动。”
  “什么又是地利与人和?”朱泚继续追问道。
  “地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,一方面是指郭宋占据了整个河北北部,晋军可以多点进攻,从北向南席卷,另一面就是郭宋做了充足的准备,朱滔和李武俊囤积多年的粮食和兵甲物资他都没有运去长安,就是为了夺取魏国。”
  “这不对吧!”
  朱泚跳起来道:“我也可以多点进攻河北,博州、魏州、怀州、卫州,虽然有黄河之险,但冬天黄河结冰后,南北进攻魏国也没有什么区别,况且我也准备多年,在黎阳城积累了大量粮食,何谓准备不充分?”
  刘思古苦笑一声道:“那问题就出在人和上吧!”
  刘思古见朱泚沉默,又继续道:“其实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,陛下强占昌乐县为军营,把百姓赶出县城,郭宋却把昌乐县百姓送去元城安置。
  陛下大军杀入魏国,吓得百万魏民北逃,郭宋却在清漳县和清河县建立难民大营,所以他在河北的兵源用之不竭,河北民众都愿意为他卖命,他很轻易就能征到数十万大军,我们在河北却无兵可用,这里面不仅是民心向背,还有士族的支持........”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