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73、师慈长如父(2/3)
品我希望大家能做成媲美《收租院》那样的传世经典,具象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难度,最难的是如何跨越时空感染现在的游客,特别是青年人,去理解当时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么忘我,这么奉献,我就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,我知道那种感觉,从旧社会过来,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这样美好的新社会,为子孙后代都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,可他们肯定没想到物质丰裕了,反而丧文化、宅文化、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化成了主流,万长生这个出发点非常好,我自己认领三到五座形象吧,先到先得。”

  雕塑系的师生们自然不可能像大美社那样嘘自己领导,有几个老师倒是精明的听出来点含义,纷纷也报名认领了两三个形象。

  毕竟就像万长生刚才描述的场景那样,几乎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物的独立塑像,起码都是两三一组展现某个场景。

  但重点在于《收租院》当年就是以师生共同创作的形式,前后也是十多个人参与,最后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成绩。

  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了。

  因为跟着万长生这条锦鲤,就好比他已经多次在权威刊物获奖写论文,现在牵头写篇很有前途的论文,大家都可以跟着出力做数据最后署名。

  这会儿会在乎这篇论文本身给多少润笔费吗?

  不重要吧?

  三言两语也分头把这活儿给揽承下来,连正在全力以赴做西亚雕塑的那些研究生,和许桡一起都要求也能参与这个。

  不就是挤出点时间多做做写实的东西吗。

  只要造型把握好了,具象写实不过是个堆砌时间的细致活儿而已,简单得很。

  重点就在前期造型,绝对不会是服装模特那种呆板的肢体动态,绝对要从精气神上面凸显出来那个时代的风貌。

  又不能是苦大仇深的高大上丰碑式脸谱造型。

  所以不需要泥塑,光是手稿素描就已经是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了。

  万长生把地下核工程基地的照片全都打印出来,再把设计组那边做的地下迷宫式通道结构制作成大画面挂在墙上,这每个分部巷道、工作间、控制室、反应堆坑都清晰分布,各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,最打动人的时刻应该是怎么样,都得自己去查资料,琢磨构想。

  然后万长生和郭槐生分别把关看稿子,如果连动态手稿都过不了关,平淡无奇了无新意的话,还是先别浪费时间做泥塑了。

  不知道怎么构思啊,去学院博物馆把《收租院》的经典作品好好揣摩下。

  当年的艺术家们也没在水牢里面被人打,也没交过租,那时候更没有网络图片可以搜索,看看最后是什么样的作品呈现。

  苦大仇深的佃农和黄世仁之间的阶级差别,那就是贝赫耶跟塞丽梅之间的不共戴天啊!

  农民珍惜的捧起地上撒掉的粮食,地主却毫不在意的踹翻粮筐,因为劳动者才会珍惜自己的成果,而统治者只在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。

  表现这些细节就需要深刻感受体验。

  而不是想当然的自以为是。

  这才是促进整个雕塑系学术创新的积极氛围。

  郭槐生真是别提多满意了!

  关键是还没花多少钱!

  但他的心思更大,单独拉了万长生在雕塑工厂外面商量:“人物只是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,让雕塑系集体开展一系列关于核主题思考的创作,用雕塑呈现这个核工业的命题,这样才能让大家对艺术的思考更加深邃,从表面的那种花里胡哨深入到思考生命、尊严、工业和人类关系这种层面,我来承担这部分的费用。”

  万长生斜眼:“人人一尊雕塑,这放大的钱可不少,然后呢?您这可是抢我108将的风头,大家忙得过来嘛?”

  郭槐生踹自己徒儿一脚:“又不是要同时进行,我想把这种氛围延续下去,没准儿我们雕塑系就能迎来一个优秀作品爆发的高峰,陆陆续续完成小型作品放样嘛,从泥塑到同等大小的作品展示,又不是非得放大,在你那个博物馆外面搞这么个永久性的雕塑群,怎么样?”

  等于他花钱帮万长生搞了个雕塑园景点。

  这是想方设法的帮自己徒儿,还不落好处,不声不响的把自己隐藏在后面,免得抢了青年雕塑家的署名权。

  万长生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