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3章 赐婚(1/2)
这些时日朝堂中一直争议不休的江南贪贿案终于有了结果,朝中清净了徽宗很满意、内阁的那些老臣们也很满意,以苏显为首的苏党官员们对此事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,唯独脸色难看的就是太子赵泓煦。

  被禁足了数月,赵泓煦终于被撤了禁足重新回了朝堂上,但想到自己精心培养这么多年的势力就这样被折断了,赵泓煦虽然心里面气的呕血,可是面上却还是要做出一幅风轻云淡的样子。

  也还好徽宗到底还顾及着他这个储君的颜面,并未再在朝堂上提及此事,太子继续回内阁摄政,这相当于是变相的给赵泓煦补偿。

  下朝之后,徽宗召了赵泓煦到御书房。

  虽然徽宗膝下皇子不多,成年的只有三个皇子而已,赵泓煦是长子,又是嫡子,却也没多得徽宗的教导和关爱。

  少时并无在御书房受过父皇的教导和功课上的考校,等他被封为太子之后,父皇又沉迷于求仙问药,朝中的事多是由他与苏显或者内阁那些老臣们处置,处置的地方也多在内阁。

  仔细想来纵然他贵为太子,对于这御书房还不如赵肃这般熟悉呢!想到此处,赵泓煦的眼中不由闪过了一丝妒意!

  他生来就是天之骄子,放眼天下谁的身份尊贵能高过他!可偏偏那个赵肃,从小在宗室子弟中就是极为出挑的一个,性格乖戾嚣张更胜于他。

  而且赵肃行事随心所欲完全不需掩饰,可是他是皇后的嫡长子,行事上偏偏要顾全大局,有些事情纵然不愿意做表面上也要做出一幅恭谨谦让的样子。

  偏偏就这样,不管是父皇还是太傅他们夸赞的只有赵肃,文治武功,兵法谋略,赵肃都要处处压他一头!

  后他被封为储君,赵肃便被父皇破例封为了夔王;他入内阁摄政,赵肃手握重兵与他平起平坐。

  这些年无论赵肃闯下了什么样的祸事父皇都会护着他,可是偏偏他做错了一点,不止是内阁那些老臣谏言,就连父皇对他也是苛责多过于赞赏。

  徽宗并没有注意到龙案前的太子温顺恭谨的外表下藏着的阴冷,纵然他曾是当年也是从皇储之争的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,但毕竟年纪大了心肠变得更加优柔寡断。

  他本以为封了赵泓煦为太子,又让他入内阁摄政便已是皇恩浩荡,却不曾想过人心终究是欲壑难填,是以他并不知晓这些年对于赵肃的恩宠将他置于刀光剑影中,也不知这些年来东宫与夔王间的争锋。

  他还想着他们兄弟二人和睦,以后君臣相互扶持。

  “前些时日听你母妃说要为你在汴梁城中挑选太子妃,你可看上了哪家的闺秀?”徽宗问道。

  按理说太子妃事关重大,本是由帝后亲自挑选过目,但是徽宗连朝政的事都不大理更何况这等小事。

  按照本朝的规矩太子成年之后理应早些封妃,但因为东宫受苏家掣肘是以太子妃的位置一直悬在那里,在徽宗面前推说太子尚且年少性情未定,徽宗便也没过问过。

  是以,当徽宗召他来书房时赵泓煦心中已闪过许些念头,心中猜测着父皇的用意,有猜测他是想要安抚他或者是训斥他——纵然身为太子,其实他并不能猜测出父皇的心思。

  但是当徽宗竟然问他太子妃的人选一事,赵泓煦不是不错愕的。毕竟是储君,很快便从短暂的错愕中回神反应了过来,心中已闪过许些个念头,谨慎回道:“太子妃是天家的儿媳,儿臣并不敢凭喜好妄言,此事还需父皇与母后做主。”

  这也是徽宗不大喜欢赵泓煦的地方,身为储君举止应当磊落,心思猜度太过未免落了下乘,心胸也不够宽广,到底是因长于妇人之手的缘故啊。

  虽然心下不大欢喜,但是徽宗面上倒是没流露出来,而是道:“朕听闻你与苏家的长女来往甚密。”

  听徽宗提到苏明珠的时候赵泓煦背后已经泛出了一层冷汗,如今徽宗也不大管束他了,但毕竟苏明珠是朝廷重臣之女,当日在宫中他做的那件糊涂事一旦被徽宗知晓,纵然他是储君少不得也会被训斥教训。

  紧接着听徽宗道:“朕瞧着那苏家长女也不错,你府中的良娣既快临盆,若是个皇孙理应有要有个正经的母妃才是,真的瞧上了她,朕便与你们赐婚。”

  见徽宗似是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