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回:两仪殿奉命出使 立政殿心存胆寒(下)(1/2)
于是,李治就理了理神,对他们讲到:“这些时日,你们二位关于这迎奉佛指骨舍利的事情,也辛苦的紧,朕和媚娘也由衷的感谢你们,看着咱们大唐政通祥和,一派太平之像,朕亦是欣慰不少。面对如此之佛教盛世,这佛指骨舍利,也是让百姓善念日增,让朕治国更加轻松。所以,媚娘和朕刚才就商量了一番,听闻这佛指骨真身舍利,依旧在这曷利沙国的王宫之**奉。在加上这些年,时常有五印度使节前往我大唐,而我大唐还未曾派遣一人再次前往。故而就有了这再次差遣王长史出使这五印度之想法。一方面呢就是替朕和皇后再次礼敬佛陀一番,保佑咱们大唐国泰民安,政通人和;另一方面,就是拜访这五印度列国,作为回礼。不知王长史意下如何?”

  “既然陛下和娘娘已经确定,臣定当不辱使命。”这又是十年过去了,这些年五印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,虽说已经两次出使,但是也确实想再去看看,再加上这一路而来,已经和玄奘法师进行过一番交流,玄奘法师也支持其再次出使,于是他就一口同意了这陛下的想法。

  至此这李治与武皇后也是面带喜色。

  “既然王长史,没有意见,那就请玄奘法师说说,这出使五印度礼佛的细节,以及该注意些什么,才能展现我和媚娘的虔诚之心。”李治接这又问到。

  但见这武媚娘随着他的话语又补充道:“对,我和陛下正是这个意思,我们的本意就是按照法师向来的习俗,既节约,又能展现咱们大唐的大国气象,同时能体现我们二人的虔诚之心即可。”

  于是,这玄奘法师细细一想之后就说到:“既然是诚心礼佛,那不如就把这五印度境内的著名佛迹齐齐观瞻一番可好。这样一方面既能够体现陛下和娘娘的志诚之心,另一方面也将这陛下与娘娘的心意,更广的传播于五印度大地。”

  听此一语,众人均是连连点头,表示赞同!

  看着他们也都点头同意,这玄奘法师接着又说道:“佛陀向来不将就厚薄,至于这礼佛,所需用品之事,依老僧看来,敬献一件紫衣袈裟以及一柄七宝戒刀已经可以了,这样既能展现这大众化的心态,更能体现娘娘与陛下的诚意。”

  听得如此之说,李治随即就传下令去,命令这尚衣监速速准备一些紫衣袈裟,以供出使所用。于是,这出使之事,就此大致敲定。

  这一次的出使,依旧如先前一样,待李治正式搬下这诏书之后,王玄策就开始了应有的准备。当然,这周陈二人听闻再次出使这五印度,心情也是愈发的高涨,毕竟已经离开这里十个年头了,再加上早已与这里有了感情,所以,很想再次回到这五印度大地,走一走,看一看……

  当然,在这即将出发的时候,他们依旧和玄奘法师探讨了很多问题。包括这佛教的遗迹,以及可能遇到的事情和问题,都做了这深入的讨论。

  同时,王玄策还去见了另外的一个人,就是他的师叔李淳风。李淳风这些年犹如他人生路上的指明灯,每当他遇到困惑的时候,总能够在心灵上给予其很大的安慰。

  这不,但见这王玄策在这太史局中,两个人这样聊到。

  “十年了,还记得当时也仅仅只有五年,这五印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如今又过去了十年,不知道那里到底如何?发生了何等变化,小侄这次出使五印度,会顺利吗?”

  但见这李淳风,也没有多余的话语,随手就用三枚开元通宝,摆出了一铜钱课。仔细一看“水天需”。随即就面带这笑意说道:“此卦,名唤水天需,且是一静卦。下乾上坎相叠,下卦是乾,代表刚健之意;上卦是坎,寓意险陷之象。以刚逢险,宜稳健之妥,不可冒失行动,此次出行,一定要观时待变,所以一定会成功。且天象在我大唐,因此贤侄只要秉承一颗善念,自会遇难成祥。”

  只见这王玄策还想继续问下去,李淳风依旧如打哑谜一般,说出了这样的一首谶语:“

  明珠土埋日久深,

  无光无亮到如今,

  忽然大风吹土去,

  自然显露有重新。”

  “师叔,这是何意?”

  “天机不可泄露,到时候,你自会知晓。”于是这王玄策只能无奈的寒暄一番之后,就离开了这太史局。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