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回:大雁塔前论佛事 佛光寺内求心静(下)(1/2)
听得玄奘法师如此之说,四人也是会心的笑了。这时候,只听玄奘法师接着又给他们解释道:“这五印度的佛教再兴,全是因为戒日王的缘由,是他利用强大的武力,让部分信众改信了佛教,佛教才会再一次兴起;也可能是佛陀庇佑,佛法真的该传向咱们大唐,才让我在最辉煌的时候感到了这里。自古以来这五印度,婆罗门教根深蒂固,因果循环的等级制度更是深入人心。虽说两教自成一体,但是本质上却是大同小异,没有太多的偏差。所以,他们就乐于接受这森严的等级制度。这就好比为政者经常说的,每个地方均有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,找出最好的,最利于百姓的,就是最好的制度。而这五印度,经过众多的大浪淘沙,可能最终就会选择这婆罗门教。当然了,这些年自从戒日王殁了以后,佛教在这五印度,的确是衰落了很多。所以,老僧不曾有丝毫的介怀。”

  “这就好比我大唐之,儒释道三教一样,各有各的优点,各有各的特色,此消彼长,相互制约,相互均衡”王玄策随着玄奘法师的话语,接话到。

  “对对对,正是如此”玄奘法师欣喜的回到。

  于是众人相视一笑。欣喜的看着这用舍利点缀的大雁塔,憧憬这佛法教化这大唐的百姓的未来……

  时间再来到这大兴宫内的临湖殿,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。此时的武昭仪虽说已经没有了,刚开始那些日子,丧失安定公主的痛苦。但是自古以来虎毒不食子,因为此事,她内心之中时常不由自主的泛起一阵寒意。一个刚出生十五天的孩子,就这样命丧在这临湖殿内,无情莫过帝王家呀。只见这武昭仪,默默的闭上了眼睛,内心中祈祷着:我的孩子呀,只希望你下辈子别再生在帝王家了,下辈子你我都做一个平平淡淡的人,母亲一定好好的待你。

  突然,一只“喵,喵”的叫声,充斥着临湖殿。顿时让其打了一个寒颤,泛起了无尽的寒意。忐忑的内心世界,让其决定带着侍从,走出了这临湖殿,不由自主的就走到了佛光寺旁。

  这佛光寺正是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,为了怀念母亲,而建造的另一处小型佛寺。位置则在大兴宫内神龙殿的西侧,甘露殿的东侧。也是一三进院落,为宫内的眷属礼佛提供了方便。当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五印度,将佛牙舍利请回大唐之后,奉太宗李世民之命,这佛光寺内又建起了一座木制佛塔,专门安奉这佛牙舍利。

  因为武昭仪曾经在太宗皇帝宾天之后,前往感业寺出家为尼,后来跪在佛前发下宏愿:如若能够再次回宫,坐上这皇后的宝座,必定大兴佛教。后来她果真回到了这大兴宫内,至今日已经诞下一个皇子李弘,且被封为武昭仪,看来离这皇后的位置越来越近,所以对这佛陀的灵光也是充满了无尽的好感。

  但见她默默的望着这一三进院落的佛寺,黄色的宫墙,红色的宫门,两个大大的佛字,镌刻在两侧的照壁之上。顿时让她心中不由的萌生了一丝安稳之态。

  随即轻轻推开朱红色的大门,进入了这佛光寺。迎面而来的一进院落,供奉的则是一个不是太大的金制佛陀。望着这慈眉善目的佛陀,武昭仪,轻轻的撵起三炷清香,点燃之后,细心的许下心愿,诚心的礼拜了一番。

  一番观瞻之后,就来到了这中间的一座大殿,只见这座大殿之内,布局基本和前一坐大殿相似,只是这尊佛陀塑像,则是清一色的白玉精雕细琢而成。宽厚的耳朵,雄伟的身姿,双手覆膝,端坐在莲花台上,不仅法相庄严,更以慈目俯视这芸芸众生。武昭仪,依旧如先前一样,撵起三炷清香,端端正正的诚心礼拜之后,许下了心中的大愿。

  接着又是一番观瞻之后,就来到了这最后的一进院落,这也是这佛光寺最大的殿堂,为了彰显这皇家的威仪,在建造这佛光寺之时,李世民特意恩准这最大的一间殿堂,用明黄色的琉璃瓦。而这尊佛像则是一立佛,大约有一丈半的高度,不仅也是白玉制作而成,而且也是法相庄严,慈眉善目。

  至此时,武昭仪感受着佛光的沐浴,此刻的内心之中已经平静了不少,面容也从先前的苦闷变的平淡了甚多。她依旧撵起三炷清香,端端正正的诚心礼拜之后,许下了心中的大愿望。紧接着,她就来到了这大殿后面的木质佛塔跟前。

  虽说她是第一次进入这佛光寺,但是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