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社稷之重
最前排,这时才脸色发白,悲哀满腔,眸中含着泪水。
  大行皇帝年轻时,很早就参与军政之事,因此被太祖注视。
  几番周折,太祖下了决心,废长立幼,立为太子。
  为什么?
  太祖削平天下大半,在位不过10年,但还有边疆未平,又遇水旱蝗风灾年,连绵不绝,起事累累迭起。
  非才能过人,不能承天下。
  可以说,如果太祖多活10年,完全削平天下,那天下选嫡长不选贤能,大行皇帝就没有这机会。
  但没有如果,大行皇帝即位后,就面临内忧外患。
  登基次年,就有边疆入侵,带甲十万,号称三十万,一时举国震动。
  皇帝夙兴夜寐,除弊求治。任贤去邪,谋定方略。
  耗时三年,终于扫平所有边疆,当时皇帝大喜,拜见祖宗,一时间意气风发……赵旭都记得。
  以后二十年,事必躬亲,以俭德著称,宫廷开支一减又减,才终于换得了太平。
  想到当年皇帝信重自己,一路青云,直到首相,而自己也不负所望,总算有补于气数……想必千秋之后,青史之上,总是能列入良相。
  只是,天下事没有崩坏,却遇到皇室内乱……
  一夜二逼宫,逼杀皇帝,无论如何粉饰,后世令名,终是有损。
  想到这里,赵旭就心中悲来。
  少年新帝,真能承担起社稷?
  从本心上说,内阁最初倾向于成年皇子……齐王,蜀王,甚至鲁王都可以,所以封太孙时才会迟疑。
  但皇帝硬要封太孙,齐王又勾结妖人谋反……甚至还有太孙
  太孙,太孙复父仇……唉……
  想到那众所周知的“流言”,赵旭心中苦涩——都是气数!
  先前就闻到些风声,现在拨开云雾,重臣也基本知晓,可能皇帝的确有杀子夺寿之事。
  “可那样局面,当时太子怕真承担不了。”
  为了社稷,也许必须这样?
  可太子太孙,自然别作想念别有立场,乃至有今日之祸事。
  怪谁呢?
  也许,就是怪皇帝,一次已是天幸,临老愈发自专,想要二次,终于酿出这样剧变,一发而不可收拾。
  其实年齿渐高,又频繁遇变,他时常就有力不足心之感,想致仕不是随便乱说。
  但想到太祖皇帝,还有大行皇帝的情义,又不得不勉力振作。
  幸新帝生长于民间,少年就颇有才学,观过往履历,也是可圈可点……希望不要出差池。
  自己,当鞠躬尽瘁,尽最后一份力量。
  赵旭微闭眼,两行老泪垂下。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