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八章 同年(2/3)
风暴的夏秋季节出海要格外小心。

  走陆路就没这问题,韦福奖说着说着,开始透露内幕消息:多亏有了猛炸药,交州至南中道的扩建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,还把完工工期提前了两年。

  “提前了两年?”郑元闻言有些吃惊,他做过父母官,所以知道开山劈石的难处,“猛炸药”他有所耳闻,如今听韦福奖这么一说,他真的切实感受到猛炸药有多“猛”。

  想到这里,他问:“不知南中至益州道如何了?”

  “也差不多扩建完毕了。”韦福奖信心满满的说着,“毕竟益州经南中至交州道古来有之,皇朝如今只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加以扩建,又有了猛炸药,自然事半功倍。”

  一直在旁听的王循开口问道:“那么从龙编到成都,大概要多久?”

  “全程超过三千里,按日行四十里计,至少两个半月,当然,如今道路拓宽,若骑马轻装赶路,全程日行八十里不在话下,如此一来,月余就能抵达成都。”

  王循闻言一叹:“那么年兄日后回京述职,可以稳稳地走陆路回长安了。”

  郑元注意到王循所说“年兄”二字,韦福奖听了之后答道:

  “这倒未必,走海路也是不错的,若得风信,自龙编乘三桅快船北上,不过十余日就能抵达广陵,再从广陵回长安,全程也就月余。”

  “年兄,那风信可是东南风,然则东南风起时,海上多风暴,走海路去广陵,这么长的距离,遭遇风暴的几率怕是不小吧?”

  “无妨,若实在担心风暴,可以到广州上岸,走大庾岭道入洪州...”韦福奖说到这里,特意显摆了一下:“浈阳峡栈道,大庾岭道,如今好走得很...”

  韦福奖和王循议论起来,郑元忽然发现自己插不上话了。

  因为对方是以“同年”的身份交谈,无形之中,他就被排除在外。

  如此场面有些微妙,郑元不是不能将话题的主导“抢”过来,但他真切感受到“同年”这一关系的神奇之处。

  皇朝如今的考试选拔越来越趋向于定期举行,而通过考试中选的考生,已经开始形成“同年”的关系,这种关系,渐渐和世交、同乡、同宗并重。

  靠着考试中选、当官的考生,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,这些人踏入仕途之后,没有父辈的余荫可以依靠,没有家族的门生故吏可以借重,一切都只能靠自己。

  然而在官场上毫无根基的新人,想要靠着一己之力向上爬谈何容易,于是乎,“同年”这一关系,就成了新人在宦海挣扎时唯一能依靠的救命稻草。

  诸多靠着考试当官的官场新人,靠着同年这一关系攀交情,然后互通有无,相互帮助,即所谓抱团取暖。

  渐渐地,寒门出身的官员竟然隐约形成一个个小圈子,见面就称“年兄”、“年弟”,瞬间就和别的官员有了区别,关系马上亲近一些。

  如此情况,算颇受忌讳的结党营私么?

  好像不是,毕竟要说同年算结党,那么同乡算什么?

  更别说朝廷对“同年”关系的形成,不仅不加以遏制,反倒有推波助澜的嫌疑。

  郑元知道,吏部考核百官时,对于那些通过考试当官的官员,总会有额外的汇总,这些汇总,无一例外都是按官员中选的年份进行分类,然后上呈御览。

  朝廷不打击“同年”之间拉关系,而同年的关系又确实有实际用处,所以随着经由考试当官的人越来越多,同年、“年兄”这些词汇,在官场交际之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。

  而那些茫然无助的寒门出身官员,就靠着“同年”来培养关系网。

  这样的网,看上去不牢靠,毕竟大家互称“年兄”、“年弟”,实际上交情没多深。

  但总归有了攀交情的由头,只要善于经营,那么借着这个由头,寒门出身的官员就能在官场慢慢培养起自己的人脉,然后相互利用。

  人脉,说白了需要靠利益往来进行维持,若没有利益往来,就算是同宗,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,郑元自己就深有体会。

  他出身荥阳郑氏,但如今却只能自己在官场拼搏,问题出在哪里?

  他不能给同宗太多的帮助(让利),那么同宗也不会真心实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