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九章 特产
到一旁巴水边的码头装船。

  满载着玻璃的货船顺流而下,经巴口入长江,然后逆流而上,或是经涢口去安陆,或者由汉口入汉水,去襄阳、荆州穰城或者转去梁国江陵。

  客商们拿着轻飘飘的流通券,买下大量的玻璃运回去,转手就是翻倍的利润,所以不怕价格贵,就怕产量上不来。

  外界的传言多有不实之处,玻璃的价格确实贵,但还在有钱人的承受范围内,而产量也很大,虽然抢购的客商很多,但也没有所谓订单排到数月之后那么夸张。

  因为黄州的玻璃作坊都已经准备好了,每个作坊至少有四个以上的大型玻璃窑,其产量虽然紧张,但还算能勉强应付目前的需求。

  卢预看着空地上堆积如山的木箱,还有码头上繁忙的景象,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个玻璃作坊的日销量,随后叹了口气,心中无奈至极。

  这家作坊的东家,即便是花二十万贯从西阳王那里买配方,按着如今的出货量,恐怕没几个月就能回本,接下来就是纯赚,想不发都难。

  所以那个作坊东家吃饱了撑的,会把玻璃配方泄露出去?

  按照西阳王给朝廷的说法,目前只有黄州地界才能烧出透明的玻璃,这话没有谁真的相信,可是朝廷既然有黄州官窑进贡玻璃,也不会太纠结玻璃的配方是什么,所以别人想从西阳王嘴里问出秘密是难上加难。

  西阳王居然把透明的玻璃,变成了黄州特产,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,虽然不知道配方,但既然有得卖,那么大家还是老老实实排队买吧,进得越多赚得越多。

  “你们看,你们看,是胡商!”

  有人低声议论起来,向着一处方向指指点点,卢预顺着方向看去,发现那里有规模庞大的车队在装箱,而几名高目深鼻的胡人,正在与人交谈。

  “是粟特胡商么?他们也跑来这里进货了?消息还真是灵通啊。”

  “怎么能不灵通,老买卖眼见着就要黄了,他们能不急?嘿嘿。”

  有人笑道,旁人闻言来了精神:“此话怎讲?”

  “你们不知道么?粟特胡商这数百年来,从西域贩运各类西域异宝来中原,其中一项不就是各种琉璃器物么?这不就是老买卖?现在呢?”

  “据说西阳王向朝廷进献了五彩琉璃配方,邺城那边的官窑已经开始试烧了,往后邺城也能大量制作彩色的琉璃器物,达官贵人们还会买他粟特人贩来的琉璃么?”

  “嚯,西阳王这可真是挖了粟特胡商的墙角啊!”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