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5 有凤来仪(3/5)
过到这儿了,也没必要犹豫了。”
  《孤独城市》其实最早是个电影计划,但是因为《山海》拖的太久,搞得季铭就没有时间来做,索性循着《默》的模式,先做音乐剧,然后再回头来做电影。
  故事呢,顾名思义,就是一个从农村读书读出来的新城市人,当然,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大学出身,他在城市的烟火里上演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交响——他在十平米不到的城中村住着,他跟卖五块一份的炸土豆摊贩抱怨价格,他买品牌的a货又担心被人认出来,他游荡在街头一边害怕一边顾影自怜,他总想起老家天地的自由自在,却又总能意识到,那里的不开明和盘根错节的人脉桎梏……孤独的不是城市,而是那些抵御着各种压力的人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个平方里,扛着肩头的五百斤担子,无意又无力去摆脱孤独,只能忍耐。
  很现实,比现实题材还要现实,没有《盲井》《盲山》那么刻骨悲凉,却绵里藏针——确然如此,矿工们有一百万,城市孤独人就有好几个亿。
  其实季铭觉得老天爷安排的还是挺好的,假如在经历《大荒行纪》之前做《孤独城市》,可能也可以做的不错,但不会有现在这么游刃有余,委实是过去两年,他接触了很多很多城市孤独人,剧组里的,特效公司的,后勤的,外包……往往他在工作之余,就会接触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。
  父不慈母不爱的年轻女人。
  不敢在家里哭的失业临时工。
  没房没车不敢谈恋爱的码奴。
  单身妈妈。
  残疾父亲。
  八十还在为儿子担忧的老母亲。
  ……
  人间烟火有多盛,它撑开的黑暗就越如穹顶在空,无边无际。
  所以创作这个故事的情感涌动就越来越激烈,季铭默默等它沉淀下来,化入一字一句,一人一事,才开始做剧本选角……于是,字句皆苦,人事俱难,再从里头找一点不那么轻浮的,真正的光亮希望出来,送给里头的人事物,看他们露出点笑,得一刻轻松,方告功成。
  《孤独城市》音乐剧的推进非常快,可能跟剧本做的太好有关系,几乎季铭找到的编曲编舞,都能灵思泉涌,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去创作,去沟动曾经那些被自己埋入心底的不易和坚持。
  《大荒行纪》当年的寒假,《孤独城市》在沪上东方广场音乐厅首演。
  很好哭啊。
  “旁边年轻人很多,不知道是不是季铭的粉丝,但是看得非常投入,不只是为了偶像来的,”一位戏剧评论家写道:“哪怕有一些特意安排的笑点,但整部剧仍然仿佛浸在了眼泪里,它并不苦情,只是动人。作为一个观察者,我有些不专心,所以我看到一对儿小情侣时而对视,然后羞涩的笑起来,好像当年的窘迫经历都化成一笑而过;我看到沉默的小姑娘掩住半张脸,眼神里恍惚有一个鲜活的少年远去;我看到一个中年三口之家,无声比比划划着,好似说当年他们的租屋还不如舞台上那个大……能放进剧目的内容是有限的,但被季铭纳入其中的情感,却有一座城市那么复杂,每一个人的孤独都是一颗星,挂在幕布,映到心里。”
  “城市容纳不了灵魂,农村放不下的我的肉身——这烂大街的话,其实有烂大街的道理,因为这真的是个特别广大的命题了。我没有想过,第一次把这个命题作文写成满分的,竟然会是一部音乐剧,哈哈,我很少看音乐剧,以后应该会看的更多一点。”——网友a。
  “终于,终于,住在城市cbd的loft,穿着上万的奢侈品大牌,出入打车来去,动辄酒吧豪饮,最新的3c产品,不眨眼的高端护肤品……然后说我的青春啊,多么艰难,我的爱情啊,多么曲折——终于不用他么的再忍受这种弱智青春片了。当然,苦兮兮的婆妈片,一穷就变态的犯罪片,也不想看了。《孤独城市》这样正常一点的青春片,竟然到今天才出现。”——网友b。
  “真好啊,季铭还是这个季铭。”
  “哈哈哈,我以为做出《山海》以后的季铭,会不一样了,但《孤独城市》告诉我,他还是他,甚至更好了。”
  “迫不及待等电影。”
  票房、口碑、热度……都不是问题。
  甚至海外,可能全世界的社畜都是一样的穷和多愁善感,《孤独城市》在海外的巡演竟然亚欧美全线爆红,比《默》和《大圣归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章